在蘆山地震災區,有一批“90后”活躍在幾乎每個救災現場。他們用行動詮釋了“90后”面對大災大難的社會責任和擔當。4月20日蘆山地震后,這群年輕人在災區唱響了特殊的青春之歌。
從稚嫩到頑強 “90后”官兵的救災路
蘆山地震后不到半小時,略帶腼腆、面色黝黑的“90后”小伙戴賽亞就隨武警警官學院的學員一起向蘆山縣進發。“開始很興奮,但到了蘆山縣雙石鎮以后就有點擔心。”戴賽亞說。
地震當天,雙石鎮沿山道路不停坍塌,碎石橫飛,余震不斷,這是戴賽亞擔心的地方。“不僅擔心我個人安危,更擔心居住在那裡的村民。”戴賽亞是湖北人,這個1993出生的小伙與連隊大多數“90后”一樣,屬於獨生子女。在考進武警警官學院之前,在家養尊處優,甚至連清理垃圾的事都很少干過。
進入武警警官學院后,戴賽亞就像換了個人似的,這種變化在蘆山抗震救災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震后的一個晚上,戴賽亞與武警學員卸完救災物資后,正准備休息,又接到趕赴飛仙關鎮卸物資的命令。“一直干到凌晨4點30分。”戴賽亞說。當天凌晨5點,他才回到駐地,但並沒有下車,而是在車上打了個盹。7點左右,戴賽亞又與隊伍一起投入當天的救援。“能不休息就不休息,這樣就有更多的時間去救援。”
1991年出生的孔孟來自河南,與戴賽亞同一個連隊。為了解決蘆山縣受災群眾的飲水問題,他與戰友沿著塌方不斷的深溝峽谷搬運自來水管。僅僅一天時間,他們就完成了8公裡的管線安裝。“我們既然穿上了這身衣服,就應該給老百姓做事,這沒什麼含糊的。”孔孟說。
“這些小伙敏捷、勇敢、頑強、吃得苦!”這是武警警官學院第一旅旅長劉昌建對學院“90后”官兵的評價。在該旅,“90后”學員比例在七成以上。“他們看上去有些孩子氣,但他們有強烈的集體意識,善於表現,而且敢於挑重擔。”劉昌建說。
從汶川到蘆山 “90后”電工的“五得”經
5月2日上午,22歲的小伙盧勇冒雨在蘆山縣龍門鄉紅星村安裝輸電線路。“隻要不是危房,這些線路可以進入村民的房間,完全可以解決他們的生活用電問題。”來自樂山的電工盧勇說。
4月20日上午9點,盧勇在震后不到一小時便隨隊從四川樂山出發。在他們出發團隊的24人中,有3人是“90后”。“由於情況緊急,好多人衣服都沒拿,僅穿了一身衣服趕到災區。”盧勇說。
進入蘆山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