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宋 宇
2025年11月23日08:4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前不久,2025北京國際非遺周舉行,中國的非遺保護成果令活動參與者紛紛點贊。景泰藍、京繡等絕活展現匠心傳承,古琴演奏、制茶技藝等雅藝傳遞東方文化,許多市民游客慕名前來參觀。然而,也有游客提出疑問:很多非遺作品在日常生活中很少見,實用價值似乎不大,還有保護的必要嗎?
確實,隨著時代變遷,一些非遺項目在日常生活中變成了“稀罕物”,從實用角度看,似乎“過時了”。其實,非遺不僅是器物之用,有些即便不常見,仍有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是歷史記憶,也是文化再創造的源泉。
我國共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它們記錄著時代的生產水平和社會結構,凝聚著民族的集體記憶和智慧。比如端午節,起初是為了禳災驅疫,如今這已不是主要訴求,但劃龍舟、插艾草等民俗活動,仍是現代人表達美好心願、激揚奮進力量的重要方式﹔再比如坎兒井開鑿技藝,不僅在新疆當地水利工程維修方面持續發揮作用,還啟發了天山勝利隧道“三洞+四豎井”的設計方案,為世界最長高速公路隧道建設作出貢獻。
在一項技藝中感知勞動技能的提升,在一種習俗中探究審美取向的形成,在一首民歌中品讀價值觀念的傳承……可以說,保護一項非遺,就是觸摸一段活態歷史,架起一座連接古今的文化橋梁,續寫一篇“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的現實答案。
——是傳統工藝,也是產業發展的助推器。
有這樣一組數據:全國共有1.29萬余家非遺工坊,分布在2138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93個脫貧縣和135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帶動相關產業鏈上120余萬人就業增收。非遺老手藝開辟產業新賽道,使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力。
在與現代生活的融合中,非遺拓展出多重價值。當悠揚空靈的侗族大歌在《哪吒之魔童鬧海》中唱響,當鶴舞翩躚的福州軟木畫變身“網紅”發飾,當傳統制香的非遺體驗館成為休閑娛樂的好去處……不難發現,非遺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人文經濟學的生動實踐。
——是文化自信,也是文明交流的通用語。
前兩年,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向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常駐代表贈送魯班鎖,以此為喻:魯班鎖就像和平一樣,拆開容易組裝難,破壞容易重建難。拆與裝之間,彰顯中國智慧,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放眼國際,許多非遺成為中華文化經典符號,如舞龍舞獅、地方戲曲,是海外華人寄托鄉愁、文化認同的載體,也是我們向世界傳遞友誼的紐帶。無須過多翻譯,就能為文明互鑒、增進理解提供新的路徑,創造更多可能。
如何看待非遺,也考驗我們如何做好文化傳承。
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守護著文化的完整性與多樣性。無論圈粉無數,還是少人問津,每一項非遺都是中華文化瑰寶,都值得珍視。
我們要實現的文化傳承,是立足於時代、融匯於實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我們要進行的非遺保護,也不是將老手藝、老傳統原封不動地“供”起來,而是找到新的“打開方式”,或進工坊,或進課堂,或進生活。
有哪些新的“打開方式”?我們不妨從一些非遺項目的再創造中尋找答案:
在雲南,設計師把油紙傘做成創意燈罩,為家居環境增添幾分古韻。這是非遺的向內探索——提煉技藝中的造型、色彩、意蘊等要素,優化組合,挖掘附加價值。
在安徽,技術人員受到漆器髹飾技藝的啟發,研制出環保新材料。這是非遺的向外跨界——拓展非遺在不同領域的使用場景,在多元探索中實現功能轉化。
近年來,“文博熱”“文創熱”“非遺熱”蔚然成風,“老祖宗嚴選”“中式審美”大受歡迎。這背后,有物質充裕賦予的資源底氣和消費能力,有賡續文脈萌生的文化自覺和價值認同,更有許多非遺項目提供的技術支撐和創意賦能。
從這個角度看,非遺構成了一個巨大的、歷經時間檢驗的“解決方案數據庫”,存放著激發當代人“血脈覺醒”的文化基因,以及滿足新的精神生活需求的無窮靈感和可能性。
“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推動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和統一監管督察”。我們相信,關於非遺保護的討論焦點,不是“還有沒有必要”,而是必將迎來一番新圖景。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23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