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鋒 孫 振
2016年12月27日08:3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些年,農業稅不收了,計劃生育不像過去那樣抓了,村民一年到頭很少開會。”在青海東部一些農村,村民們甚至記不清最近一次開會是什麼時候。
城裡陷“會海”,農村遭“會荒”。少了會議傳達,基層農民如何知道發展農業、服務農民、建設農村的具體政策,又如何去反映這些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農村的貫徹、執行和落實情況?
年初集體會,年底總結會,中間有啥大事開個會,滿打滿算,一年黨員會議、村民代表大會加起來,不過四五次……“即便年初年終開個會,也是象征意義,應付一下村干部了事,沒什麼實質內容。”東部某貧困村村民楊潔說,時不時去村裡公告欄看看,坐等村民組有事兒了通知,已成為不少村民生活的常態。
會少了,事兒省了,村民參與村集體事務、鄉村建設發展的熱情也沒了。“該打工的打工,該掙錢的掙錢,大家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楊潔說。
“不是不想開會,實在是湊不齊人。” 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遜讓鄉一位鄉干部直言,村干部不是公務員,大多由農民“兼職”,自己也要養家糊口,外出打工的很多。另外,青壯年農民外出打工的更多,村裡隻剩婦孺,有的甚至成了空心村。村裡有大事要議,年輕人也不買賬:“我一天掙100多元,回去開會,誰給補償?”有的村為吸引村民開會,甚至要先“喝一杯”,借著飯局說事。
“開會找不到人,只是一方面原因。有的村裡開會,村干部隻會念文件、通知,沒有實質內容。村民在下面閑聊、打瞌睡,很反感,下次絕對不來。”河北平泉縣小龍潭村第一書記張夢波說。
“農村開會要實事求是,能電話微信說清的,盡量少開會。但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不能走過場。” 張夢波說:“我們不開務虛的會,遇上修路、佔地、低保、脫貧等事,會召集村民代表、黨員代表開會,或者以自然村為單位開會。”
在安徽太湖縣九龍村,村裡推行“黨群夜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