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力量的“一躍而起”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回顧過去的一周,在這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命救援中,除了政府部門上下齊力迅速反應,來自中國民間的力量也第一時間匯聚,“眾志成城”也再一次因為地震成為全民口號。
地震發生幾分鐘后,四川媒體發出第一條地震消息,隨即各家媒體紛紛投入力量開始滾動報道,一些地方電視台也中斷娛樂節目,將畫面鎖定雅安。
互聯網上,地震傷亡數據不斷刷新的同時,祝福祈禱、微博尋親、民間捐贈、報名獻血,來自民間的愛心也迅速涌向災區,中國各地的民間力量幾乎“一躍而起”。
地震發生23分鐘后,中國第一支由民間專業人士組成的緊急救援公益機構四川藍天救援隊已集結完畢,准備出動救援。
海南地震救援隊、瀘州山地救援隊、北京紅星救援隊、陝西災害救援隊……更多的民間救援隊伍在短時間內相繼進入蘆山、靈關、太平,乃至因道路和通訊中斷一度成為“孤島”的寶興。
成都街頭自發獻血的市民排成長龍,地震當天傍晚補足血庫﹔汶川的數十位“的哥”,車裡裝滿水和方便食品趕來﹔青海玉樹搶險救援隊馳援……“大地震”再度成為中國舉國救災的動員令。
有分析稱,從祈福、救援、募捐到獻血等支援行動中,有公民的個體力量,更有組織、團體的力量。透過志願者精神的光芒,我們看到的是公民的成長,是人們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意識在日漸增強。
帶著溫情與反思再起步
大地震在向民眾傾瀉痛苦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與災難抗爭的人間溫情。
抱著父親等待進行手術的“最孝兒子”,19歲男孩徒手刨出被牆壁壓著的母親,母親獨自搬開上百斤重預制板救出兒子……一周以來,從災區傳來的感人故事,讓人們在悲痛中感受著暖暖的溫情。
然而,回顧地震發生后的這一周,除了悲傷中的絲絲溫暖,大地震還給這個社會留下一些不得不面對的思考。
在地震發生的當天,“蘆山地震是否是汶川地震余震”的話題一度引發社會爭論,中國的地震預測也再次被推向風口浪尖。從5年前的汶川到今天的蘆山,“怎樣跑在地震前頭”,這不僅是科研領域面臨的挑戰,更是關乎無數生命逃離災難的大問題。
震后救援,在民眾 |